邓宝珊(1894—1968),名瑜,字宝珊,小名天成,著名爱国将领,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原籍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邓家庄,祖辈移居秦州,住天水市区西关忠义巷。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1917年后,在陕西任靖国军第四路营长、团长、副总司令。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任第二军旅长、师长。1926年后,任国民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国民党陕西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代理甘肃省主席、杨虎城部新编第1军军长等职。1949年1月起义,和傅作义一起促成了绥远起义。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68年11月27日于北京逝世。
1894年11月10日,邓宝珊出生于甘肃省秦州直隶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其父邓尚贤,原本书生,后改习商,家道小康。他童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十三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他便在哥嫂的抚育下生活。由于家庭经济日渐拮据,只好辍学,前往兰州,在父亲的朋友、回族人士马尊义办的“骏川成”水烟厂当学徒。1909年夏,新疆伊犁新军在兰州招募新兵,邓宝珊报名应募。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邓宝珊来到伊犁,编入新军标统杨缵绪部,不久被指定为士兵中的司书。他业余拜师,发奋读书,即使在后来的戎马生涯中也从不废读,琴棋书画无所不学。1910年,邓宝珊经新军协统部书记官金伯韬(甘肃人)介绍,与伊犁同盟会负责人冯特民相识,并于同年7月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7日,伊犁革命党人发动新军起义。邓宝珊在李辅黄率领下,参加攻占清政府伊犁将军署和副都统署所在地惠远城的战斗。由于伊犁将军志锐(光绪瑾妃、珍妃的哥哥)事先防范,新军士兵的大部分子弹被收缴。邓手携五响马枪,仅有五发子弹,随同大队英勇作战。起义部队很快攻下了惠远东门,由此进城攻占了存放军火的南库,取得武器弹药补充,控制了整个伊犁地区。1月8日,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宣布“五族共和”。这时,清政府新疆巡抚袁大化调动四方兵马,压境伊犁,妄图扑灭革命烈火。伊犁革命军正欲东征迪化,光复全省。2月,革命军与清军协统王佩兰的部队在伊犁以东精河、沙泉子一带展开激战。邓宝珊属右翼攻击部队,战斗中指挥官不幸阵亡,邓当即挺身而出代理指挥,坚守阵地。此时,杨缵绪前来督战,邓建议采取包抄敌人左翼后路。杨即令他率部迂回到敌人后方实行突袭。邓宝珊等从侧背直冲敌人指挥车,敌阵脚大乱,后方动摇,革命军一举击溃敌军。邓宝珊因作战英勇和献策奏功受到嘉奖,调升为参谋。后来,原清政府镇迪道兼提法使杨增新在袁世凯支持下控制了新疆军政大权。杨阴险毒辣,千方百计分化和镇压伊犁革命力量,革命党人冯特民、李辅黄等惨遭杀害。邓宝珊亦上了缉捕名单。他感到在伊犁难以立足,遂潜赴宁远,设法从沙俄领事馆取得护照,经霍尔果斯取道西伯利亚,绕经东北、京津等地返回甘肃故里。
邓宝珊短时家居后,于1914年前往陕西,与同盟会会员刘蔼如相会于华山。当时,统治陕西的袁世凯的忠实鹰犬陆建章四处布置亲信爪牙追捕、杀害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聚集在陕西的省内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激于大义,相互结纳,来到华山脚下的杨家花园,以听同盟会会员郭希仁讲学为名,组成“共学园”,密谋举帜反袁,称之为“华山聚义”。邓宝珊通过刘蔼如结识了陕西的胡景翼、张义安、董振武、刘守中、史宗法,山西的续桐溪、李歧山、续范亭,福建的何遂和河北的孙岳等人,他们决定在西北各省发动武装起义。是年冬,“华山聚义”的一些成员分赴各省。邓宝珊和续桐溪打算去甘肃、新疆开展活动。由于缺乏资金,途中又大病一场,他们半路而返,留在陕西活动。“华山聚义”后,在护国、护法斗争中聚集起来的武装力量——陕军集团成为后来组建国民军(西北军)的重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