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霁云(1896-1941),名昊,秦州区西关葛家崖人。1896年出生于天水城内一个“书香门第”,早期共产党人,革命志士。
葛霁云天资聪颖,幼入“亦渭小学”,刻苦好学,成绩优秀,末毕业就考入省立第三中学。父亲葛荔田(挺生)是个秀才,以教书为业,清乙丑中举,曾在环县衙门当“师爷”(文书)。1906年父亲去世。迫于生计,他16岁辍学到天水县邮政局当译电员,从此,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落在了他的肩上。幼年的葛霁云身处窘境,但立志读书,以此为家排忧解难。他18岁师从名儒任文卿先生,偏爱历史,亦喜诗文。研习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后曾给同学张澄之说:“我钦佩历史上那些爱国之士,将来也要做一个刚直的大丈夫,不随波逐流。”
1919年夏,葛霁云考入北京汇文大学外语系。这所教会学校的“洋味” 深深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化和掠夺,进校两个月便毅然决然离校返兰。1920年秋,他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北京分校学习铁路管理,后上北平大学。
“五四”运动期间,霁云结识李大钊,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想,开始钻研马列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斗争实践使他清醒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旧制度,才是救国救民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李大钊介绍葛霁云在北京支部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最早的甘肃天水籍党员。
1924年春,葛霁云召集在京天水同学20多人成立 “天水学会”,创办进步刊物《新时代》,他担任主编。同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葛霁云任治丧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新时代》第一期发表悼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颂扬孙先生的革命功绩和“新三民主义” 的政治主张。《新时代》在天水、兰州各地广为流传,影响很大。葛霁云的革命活动激怒了反动当局。他被迫离开学校,与南汉宸等辗转于天津、北京、上海、河南一带传播十月革命的火种,为在各地建立党组织积极工作。
1924年10月,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北洋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党的北方组织和李大钊对冯玉祥采取了积极争取的政策,并派共产党员到冯玉祥国民军中开展党的工作。1925年春,党组织派葛霁云到国民军二军七师邓宝珊部工作,公开职务为秘书长。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霁云亦加入了国民党。葛霁云利用与邓宝珊的同乡关系,在驻地河南陕州军官传习所向士官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道理。同年夏,邓宝珊接受共产党人建议,衷心赞同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联名通电敦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国事。期间,由葛霁云引荐,邓宝珊与共产党人李大钊相识。1926年9月,国民军在五原(今内蒙自治区)誓师,改称“国民联军”,冯玉祥任总司令。联军采纳了李大钊同志 “进军西北,解西安围,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建议,挥师入陕,援助被北洋军阀“镇嵩军”——刘镇华部围困于西安市的国民联军杨虎城、李虎臣部。此间,邓宝珊部驻陕西乾县,邓宝珊任援陕副总指挥,葛霁云任秘书长。邓宝珊在乾县组建军官教导队,黄展云任团长兼队长,聘请邓小平同志为政治教官。葛霁云经常与邓小平同志一起工作,促膝谈心。霁云多次给党内同志说:“邓小平同志有很多优点,我们都要向他学习”。葛霁云特别重视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认为青年是革命的基础。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教导队很多士兵和下级军官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育并走上了革命道路。杨嘉瑞、崔振山、王明甫、邓鸿宾、杨子实等同志都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1927年1月,“革命联军”驻陕总部在西安成立,于佑任任总司令,邓宝珊任副总司令,葛霁云担任陕西民政厅副厅长。他利用这个公开身份,为党组织提供经费,掩护党内同志,发动各县组织农会,斗地主、分田地,还张贴标语,组织示威游行。同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