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我省利用双联行动促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如何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委立足省情实际,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多措并举深化学习教育、下深功夫严把质量关、充分利用双联行动等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促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2年,省委在全省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省40多万名干部与67万贫困户结对帮联,不脱贫不罢手、不实现全面小康不脱钩,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大载体。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又及时下发了《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双联”行动的通知》,把教育实践活动各环节的要求贯穿于双联行动之中,将活动的成效落实到转作风、促整改、解难题的具体行动上,实现了“活动”与“行动”的有机融合、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在双联行动中,各级党员干部既宣传了党的大政方针,落实了党的惠民政策;又了解反映民意,通过“民情日记”,全面记录了双联村户的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反映诉求事项、急需解决问题、帮扶落实情况及帮扶村户的评价意见。联系点的贫困群众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党员干部了解民意、征求意见的重点对象,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员干部让群众听诊把脉,与群众畅所欲言,对照剖析和查摆“四风”问题,认真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反馈意见建议办理情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仅通过双联村户征求的意见建议就多达10多万条。双联行动已真正成为反映群众诉求的“直通车”。
在双联行动中,省市县各级干部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身心下沉,驻到双联村户中,每个干部每年至少驻村4次,驻村时间都在15天以上。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体察群众疾苦,感知群众冷暖,把准群众需求。这一举措,既掌握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又为干部改“四风”、转作风开辟了新通道,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落到了细处、小处、实处。通过“睡土炕”、接地气,进一步锤炼了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作风。
在双联行动中,各单位注意发挥机关资源、人才、信息等优势,与联系村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12684个机关党组织与12615个联系村党组织结成对子,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支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机关、农村支部共建双赢的局面。
在双联行动中,各级联村单位和联村干部下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为所联村户办实事、解难事,一件件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一项项富民增收产业得到培育,一些多年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大批综合服务点延伸到村一级,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长效的服务。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双联单位共为群众兴办实事15.5万件,帮助化解农村矛盾纠纷3.01万件。舟曲县大川镇做到“三个下移”,即工作重心下移、服务群众事项下移、乡镇干部岗位下移,乡村干部共同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驻村值班,为群众现场办理具体事项,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有些县区开展了“365天全天候、家门口服务全覆盖”活动,实现了服务群众的无缝对接。
教育实践活动与双联行动的有机融合,不仅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明显增强、“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升,而且使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群众利益放到突出位置,始终以“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为检验标准,真心实意想办法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呼吸新鲜空气难等切身利益问题,用真情和行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